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无人化作战已成为现代战争的重要标志,尤其是无人机的应用,几乎成为现代战场中不可或缺的元素。从2020年纳卡战争到2022年俄乌冲突,无人机已被证明在战争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并成为新型作战形式的代表。
而对于全球军事强国中的佼佼者——美国来说,无人机技术的进展也愈加迅猛。美国不仅在无人机领域不断创新,还在印太地区加速布局,形成了新的战略态势。美国将铁幕策略重新部署,但这次的“铁幕”与以往有所不同。它不再单纯依赖传统的军事力量,而是通过无人机的广泛应用,尤其是MQ-4C“人鱼海神”和MQ-9A“死神”这样的高性能无人机,来强化在南海和东海的侦察与打击能力。
目前,美军的MQ-4C无人机已经部署至关岛和冲绳,24小时不间断对南海、东海进行侦察。这些无人机通过长时间飞行、超远距离的侦察能力,为美军提供了极大的情报支持。与此同时,MQ-9A“死神”无人机也被派遣到日本,配备了“地狱火”导弹,并能够持续滞空27小时,精准打击高价值目标。美军无人艇的广泛部署与无人机蜂群战术的结合,让美军在印太地区的无人机战力愈加强大,形成了令人震惊的作战能力。
展开剩余72%而在美国空军的未来作战构想中,2024年将成为一个关键节点。美军计划重点发展“1 N”有人-无人协同作战体系,多个相关项目已进入实质性阶段。预计在2025至2029财年,美国将投入近90亿美元,支持相关的研发工作。其中,XQ-58A“女武神”无人机的试飞已取得显著进展,该型号无人机将与F-35战机协同作战,甚至能够同时连接4架F-35,形成极具协同作战能力的空中打击力量。
除了提升无人机的战斗能力外,美军还在无人机集群作战的领域加大投入。早在冷战时期,美国便提出了“饱和攻击”的战略,通过大量导弹同时攻击单一目标,突破敌方防空体系。这一战术,虽然需要雄厚的经济与军事实力,但其独特的优势在于可以彻底摧毁敌方防御体系。
随着五角大楼对经济性需求的关注,美国开始将目光转向更加灵活且成本较低的无人机集群战术。2014年,美国在《战场机器人:即将到来的蜂群》报告中首次详细阐述了无人机蜂群作战的概念,随后,五角大楼启动了多个无人机蜂群项目,包括“小精灵”项目、“蝉群”项目、“山鹑”项目及LOCUST项目等。这些项目分别强调不同的优势,如隐蔽性、集群联通性、投送能力等,体现出无人机集群作战的广泛应用前景。
俄乌冲突爆发后,现代战争对无人机的依赖程度愈加显著,尽管双方的无人机技术不算先进,但其应用却显著提高了战斗效率。在此背景下,美国五角大楼决定加大对无人机蜂群作战的投入,并在新一财年的预算报告中大幅增加了“超级蜂群项目”的资金支持,显示出美军对这一战术的高度重视。
然而,面对如此强大的无人机战术,小国往往显得束手无策。回顾历史,早在冷战时期,以色列与叙利亚的“贝卡谷地空战”中,以色列便通过大量无人机诱敌深入,成功引导叙利亚雷达开机并摧毁防空系统,这可以视为无人机蜂群战术的雏形。那么,中国是否能够有效应对这种技术呢?
答案是肯定的。中国在电磁武器领域的进展,尤其是电磁脉冲技术,已成为对抗无人机蜂群的一种有效手段。据《大众科技》杂志分析,电磁脉冲炮可能是未来对抗无人机蜂群的最佳选择,且这一技术有望在未来几年内实现量产。2023年12月,香港《南华早报》报道了中国海军工程大学的成功测试,他们研发的电磁轨道炮可在不损伤轨道的情况下连续射击,并保持极高的精度。这一技术的成功测试,无疑为中国提供了打击美军无人机蜂群的新方法,表明中国在这方面已经迈出了重要的一步,进一步加强了应对未来战争的能力。
可以说,中国的电磁武器研发为应对美国无人机战术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保障,未来随着技术不断深化,中国完全有能力在这一领域与美国抗衡,甚至可能在某些方面超越对手。
发布于:天津市科元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